|
禽痘的防控一、病原: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類的一種急性、高度接觸性傳染病。禽痘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禽的皮膚和黏膜病灶中。干燥的病毒表現(xiàn)出明顯的抵抗力,在上皮細胞屑片和干燥的痘痂皮中可存活數(shù)月或數(shù)年之久,陽光照射數(shù)周仍可保持活力。
二、流行特點: 禽痘的傳染常因健康易感禽與病禽接觸引起。脫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播的主要方式。一般經(jīng)損傷的皮膚和黏膜感染。蚊子及體表寄生蟲亦可傳播本病。家禽中以雞的易感性最高,飛鳥中鴿最嚴重。不分年齡、性別和品種都可感染。一年四季均可發(fā)病,以夏秋蚊子活躍的季節(jié)最流行。發(fā)病時以雛雞和青年雞最為嚴重,雛雞往往造成大批死亡。產(chǎn)蛋雞則產(chǎn)蛋量顯著減少或完全停產(chǎn)。
三、臨床癥狀與剖檢病變: 根據(jù)侵犯的部位不同,分為皮膚型、黏膜型、混合型三種。 1.皮膚型:以頭部皮膚及全身裸露的地方形成一種特殊的痘疹為特征。病初皮膚出現(xiàn)細薄的灰白色麩皮樣覆蓋物,并迅速長出結節(jié),初灰白色,后呈黃色,逐漸增大如豌豆,表面凹凸不平,呈干而硬的結節(jié),內含有黃脂狀塊。有時結節(jié)數(shù)目多,互相連接融合,產(chǎn)生大塊的結痂,出現(xiàn)于眼部可使眼睛完全閉合,稱為“眼型雞痘”。病重的造成精神萎靡不振,食欲減少,體重減輕,產(chǎn)蛋雞產(chǎn)蛋減少或停止。 2.黏膜型:此型禽痘的病變主要在口腔、咽喉和眼等黏膜表面以及喉氣管黏膜出現(xiàn)痘斑,又叫“白喉型”。起初為黃色斑點,逐漸擴散成為大片的沉著物(偽膜),隨后變厚而成棕色痂塊,凹凸不平,且有裂縫,痂塊不易剝離,強行撕脫常造成出血和潰爛。上述假膜出現(xiàn)于喉部,剖檢可見喉頭和氣管黏膜有隆起的單個或融合在一起的灰白色痘斑,引起呼吸困難(似傳喉樣伸頸張口呼吸)和吞咽困難,甚至窒息死亡。 3.混合型:即皮膚型和黏膜型集一身,病情較嚴重,死亡率也較高。
四、診斷: 根據(jù)流行特點、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可初步做出診斷。確診必須進行實驗室檢查。
五、預防措施: 1、 預防措施 (1)加強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的消毒工作:在蚊子等吸血昆蟲活動期的夏、秋季應加強雞舍內的昆蟲驅殺工作,以防感染。通風要良好,飼養(yǎng)密度不宜過大,飼料應全價,避免各種原因引起機械性外傷。新引進的家禽要經(jīng)過隔離飼養(yǎng)觀察,證實無禽痘的存在方可合群。 (2)免疫接種:預防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禽痘疫苗。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,一般采用翼膜刺種法,在雞的一側翅膀內側無羽毛無血管處的皮下刺種。首次免疫可在23日齡,第二次免疫在80日齡;若7—9月份接雛的,雞痘苗改為16日齡首免。接種后4~6天要進行檢查,如刺種部位出現(xiàn)綠豆大小的痘腫或結痂為接種合格,否則為免疫失敗,需重新接種。一般接種后10~14天產(chǎn)生免疫力。在接種時應注意不能與ND I系苗同時接種,因試驗證明,ND I系苗對雞痘有較強的干擾作用。 2、發(fā)病后的處理: (1)發(fā)現(xiàn)本病應隔離病禽,病重的要淘汰,死者深埋或焚燒。 (2)禽舍運動場和一切用具要嚴格消毒,剝下的痘痂集中燒毀 (3)冠、鼻孔、眼瞼長的痘可用鑷子試探性地輕輕剝離痘痂,然后用碘酒或紫藥水涂擦,但要注意藥液不得進入眼內。 (4)對眼上長痘,上、下眼瞼粘在一起的要小心扒開眼瞼,用棉棒蘸上清潔的水慢慢地將豆腐渣樣物清除,然后用2%硼酸水沖洗眼部或用氯霉素眼藥水點眼。 (5)對呼吸困難的雞要用鑷子將喉部偽膜小心剝離取出,涂抹碘甘油。 (6)對發(fā)病雞群用藥物治療:富農(nóng)(1000羽/瓶)飲水,一天一次,連用三天;腸立安(400斤水/袋)+上清(600斤水/袋),一天兩次,連用五天。
|